新聞動態

行業新聞
首頁>>新聞動態>>行業新聞

讓“水韻江蘇”成為高質量發展鮮明標識

作者: 點擊:559  發布日期:2022年01月07日

11月26日,《新華日報》用10、11兩個版面的篇幅,刊發深度專題報道《讓 “水韻江蘇”成為高質量發展鮮明標識——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統昂首奮進新征程》,現全文轉載,以饗讀者。

水韻1.JPG

水,是大自然最美的恩賜,它滋養文明、孕育萬物。水,是江蘇大地自古繁華錦繡、密密交織的生命源流。獨特的江河湖海資源稟賦,秀美的自然人文風光,讓人們踏遍萬壑千山在這里心心相牽。

拙政園內,亭臺樓榭,曲終人未散;黃海之濱,壯美世遺,萬物皆共生;還有那秦淮河邊,槳聲燈影,最撫凡人心……回溯過去幾年,在省委、省政府堅強領導下,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統依托“水+文化”融合特質,堅持以水為脈、以文鑄魂,聚焦高質量發展、高水平融合、高品質生活、高效能治理,砥礪奮進、開拓創新,充分展現“水韻江蘇”之美,努力打造令人向往的“詩和遠方”。

突出打造精品力作

滋養百姓精神家園

“全省每年大型舞臺藝術作品新創數量達60部以上,蘇劇《國鼎魂》、滑稽戲《陳奐生的吃飯問題》,分別獲 文華大獎和全國精神文明建設‘五個一工程獎’,12部作品入選文旅部‘百年百部’工程,數量位居全國 ……”近年來,我省文旅系統緊扣時代脈搏,塑造了一大批既見性格風骨,又見家國情懷、彰顯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,形成舞臺藝術創作“江蘇現象”。這是江蘇不斷優化藝術創作生態,推動藝術創作繁榮發展結出的累累碩果。

江蘇提出并落實對藝術工作者充分尊重、對藝術創作規律充分尊重、對藝術工作者辛勤勞動充分尊重“三個尊重”,建立完善財政投入、院團激勵、人才培育“三項機制”,搭建有利于多出精品、多出人才的各類平臺。實施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,發揮江蘇藝術基金“孵化器”作用,圍繞全面小康、脫貧攻堅、抗擊疫情、建黨百年等重大主題組織創作,特別是今年圍繞慶祝建黨百年,遴選確定50部大型舞臺劇目、20個小型舞臺節目并組織展演,這當中包括新創一批紅色主題劇目,昆劇《瞿秋白》、錫劇《燭光在前》、蘇劇《太湖人家》、揚劇《阿蓮渡江》等描摹時代底色的作品,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。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,專門設立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、江蘇省書法院,創新實施新金陵畫派青年人才培養計劃,組織實施“大樹移植”工程,建設高素質“藝術蘇軍”。組織覆蓋所有門類的舞臺藝術 青年演員展演活動,搭建全省基層院團 劇目省級展演平臺,舉辦 美術家系列展,促進更多 藝術人才脫穎而出。打造藝術活動品牌,從2018年開始,我省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創新舉辦戲曲百戲(昆山)盛典,經過3年集中展演, 實現全國348個劇種“大團圓”,今年又重點圍繞經典劇目、原創劇目、戲曲絕活組織展演,策劃推出“新三年計劃”,使之成為加強劇種建設、推動戲曲保護傳承發展的重要活動平臺。定期舉辦江蘇省文華獎評選活動,并實行藝術評獎與文化惠民相結合,今年第五屆江蘇省文華獎評選有4萬多名觀眾走進劇場、美術館,1千多萬人次線上觀看。聯合中國美協、中國書協,面向全國舉辦“抱石風骨”“散之風神”“悲鴻風度”美術書法品牌活動,讓江蘇文藝精品創作高地建設更有顯示度。

國鼎魂.JPG

榮獲2019年 文華大獎的蘇劇《國鼎魂》劇照

2018年戲曲.JPG

2018年戲曲百戲(昆山)盛典開幕式

 

突出文物保護傳承

彰顯文化遺產時代價值

悠久的歷史饋贈了江蘇眾多的文化瑰寶,我省現有蘇州古典園林、明孝陵、大運河 文化遺產3處,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1處;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項目名錄10個, 非遺項目162個, 非遺傳承人178名;各類備案博物館314家、館藏文物281萬多件,特別是博物館觀眾數連續多年 。如何讓“深在閨中人不識”的 寶藏在新時代發展中煥發新彩?近些年,全省文旅系 直在積極探索、創新實踐。

一方面,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,讓文物更好“活”起來。推進基本建設工程“考古前置”,實施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,公布首批江蘇省革命文物名錄,推動中國明清城墻、江南水鄉古鎮等跨省聯合申遺;另一方面,創新非遺傳承發展路徑,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。加強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建設,創新開展“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”活動,首批 25個省級試點項目,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國推廣了江蘇做法。

如今,到曲藝書場看非遺表演,在臨水戲臺看沉浸式演出,去古鎮古街看民俗風情,成為越來越多游客休閑新選擇。依托各類博物館、紀念館,全省創建了一批研學實踐教育基地,無錫博物院“行走”系列研學旅行、常州博物館“悅納龍城 博悟萬物”勞動實踐課程等社會教育活動,成為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;南京博物院、蘇州博物館等文博場所還紛紛培育文創產品品牌,鎮館之寶搖身變成了冰箱貼、胸針、項鏈,讓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文化珍存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

大運河是彰顯“水韻江蘇”獨特魅力的閃亮名片。圍繞助力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走在 ,全省文旅系統聚焦運河文化遺產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,編制出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兩個省級專項規劃,提出打造 運河文化遺產旅游廊道,并研究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;立足大運河全域,以“融合·創新·共享”為主題,自2019年起每年舉辦一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,致力打造國際國內有影響的文旅融合發展平臺、文旅精品推廣平臺、美好生活共享平臺。今年9月舉辦的第三屆運博會吸引超13.6萬人次走進現場,線上受眾超2.7億人次;高水平建成開放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,開館以來每天1萬人的預約名額常常“秒光”,已成為大運河 文化公園建設的標志性項目和旅游網紅打卡地;組織運河沿線8省(市)書畫家,歷時2年,創作完成長135米、高3米的《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》,繪制當代“清明上河圖”;開展運河沿線文旅資源普查,建成運河文化遺產監測管理平臺,實施一批沿線考古發掘、文物本體修繕和環境風貌綜合整治工程,近兩年安排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專項資金6.3億元,支持393個保護展示項目,在運河沿線設立9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,推動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;設計推出運河主題旅游精品線路,集中推出“運河百景”標志性文旅產品,致力繪就一條歷史與現代、文化與生態、自然與景觀相得益彰的“水韻江蘇”美麗中軸。

首屆大運河.JPG

首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 

揚州中國.JPG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

      自然.JPG 自然遺產——鹽城黃海濕地

高郵段.JPG 文化遺產——中國大運河淮揚運河高郵段 

印刷技藝.JPG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”項目—金陵刻經印刷技藝 

溱湖旅游景區.JPG 5A級旅游景區——泰州溱湖旅游景區

 

突出公共文化服務質效

推動文化惠民可感更可享

如果說,文藝創作生產、文物保護傳承,為百姓生活添了彩,那么,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推進,更是讓文化春風溫暖了大江南北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全省已實現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,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覆蓋率超95%。圍繞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精準對接,全省文旅系統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,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從“有沒有”向“好不好”轉變、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由全覆蓋向高效能轉變。

當前,我省積極落實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和功能配置標準,推動“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場館服務次數”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監測和考核指標,全省有4個地區、8個項目獲評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(項目)。深入實施“戲曲進鄉村”文化惠民項目,結合慶祝建黨百年,舉辦“百年百場”文化惠民活動,組織近年來獲得全國“群星獎”、江蘇省“五星工程獎” 群眾文藝作品下沉到基層巡演。有11個縣(市、區)入選2021-2023年度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”,數量位居 。創新打造數字文化館、圖書館、公共文化云,推行“菜單式”“訂單式”“一站式”公共文化服務,實行線上線下融合、演出演播并舉,讓更多人共享優質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。

走進南京老門東景區的門東游客中心,傳統磚、瓦、石、木等材料打造的主題背景墻,夾裹著濃郁的老城南味道撲面而來;步入無錫南長街的“古韻南禪”公共文化空間,古韻南禪·文化夜游項目、24小時南書房映襯著“古運河文化會客廳”的獨特氣質;站在徐州馬莊文化禮堂二樓向東眺望,眼前寬敞的休閑廣場連接著潘安湖 濕地公園,美不勝收,而腳下的馬莊文化禮堂,在展示馬莊村發展歷史的同時,更是深受當地村民和游客喜愛的互動場所。據了解,從今年起,省文化和旅游廳啟動實施了公共文化服務“雙千計劃”,“十四五”期間,將在全省培育1000支 群眾文化團隊,實行“送文化”與“育文化”“種文化”相結合,建設“老百姓身邊不走的文化隊伍”;打造1000個城鄉最美公共文化空間,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融入居民日常生活,營造公共文化主客共享的良好氛圍。截至目前,全省已 首批201支 團隊和203個“最美”空間。

下鄉演出現場.JPG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演出現場 

抱石風骨.JPG“抱石風骨·首屆中國畫雙年展”開幕式

 

突出產業深度融合

爭做文旅高質量發展“示范生”

從今年上半年舉辦的江蘇史上最長文旅消費推廣季帶動7.61億曝光人次,到國慶假期全省國內游客數、旅游總收入恢復到去年同期95%左右水平;從云旅游、云演藝、云娛樂、云展覽等數字化體驗新模式的層出不窮,到周邊游、“微度假”產品的供不應求……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,我省文旅行業供給、需求雙側發力,捷報頻傳,全省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保持 方陣,國內旅游人數、旅游總收入保持全國前三,不僅展現了我省文旅行業恢復發展的韌性,也生動演繹了“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,讓旅游更有詩意;用旅游的載體傳播文化,讓文化走向遠方”的江蘇實踐。

在政策融合上,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給文旅行業帶來的沖擊,及時出臺文旅行業專項扶持政策“蘇六條”、助力文旅企業加快恢復發展“蘇八條”,共調劑安排1.8億元紓困資金,同時梳理整合 和省內出臺的惠企政策形成“政策工具包”,讓文旅企業直言這是事業寒冬中的“暖寶包”。調整省級文化和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扶持方向,對文旅融合類、新業態類、文旅消費升級類項目予以傾斜,近3年共安排2.6億元資金、支持項目200多個。搭建常態化政銀企合作平臺,組織重點文旅項目金融對接集中簽約,近兩年簽約項目326個、總授信額超千億元,在省級層面推出 文旅特色支行,為文旅項目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。相繼出臺推動旅游民宿、鄉村旅游、“互聯網+旅游”高質量發展等系列文件,創新實施“鄉村旅游駐村輔導員行動計劃”,引導和支持文旅企業創新發展、轉型升級。

在業態融合上,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指導意見,促進鄉村旅游、紅色旅游、旅游演藝、旅游民宿、文化遺產旅游等業態提檔升級,推動更多文化資源轉化為高品質旅游產品。大力推動藝術作品在各類文旅空間展示展演,規劃建設一批小劇場,涌現出大豐荷蘭花海《只有愛》戲劇幻城、無錫拈花灣《禪行》等一批實景版旅游演藝,為游客提供“白天觀景、晚上看戲”的全天候旅游體驗。22個首批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猶如22顆“夜明珠”,與“夜之金陵”“姑蘇八點半”“龍城夜未央”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夜經濟品牌交相輝映,給人們文旅休閑生活賦予了全新“打開方式”。近兩年我省先后 省級非遺創意基地13家、非遺旅游體驗基地10家,秦淮燈會、溱潼會船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 案例,鎮江醋文化博物館、上演昆曲《浮生六記》的蘇州滄浪亭等非遺特色景點成為網紅打卡地。打出“城市+鄉村+景區”組合牌,注重用文化提升旅游創建內涵,推動全域旅游創建走在 。培育生態康養旅游、工業旅游、研學旅游、體育旅游等融合產品,強化科技賦能,打造文旅發展新業態、新模式,創造文旅消費新需求、新場景,豐富文旅監管新功能、新手段,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文旅高質量發展。全省現有 全域旅游示范區8家、 5A級旅游景區25家、 旅游度假區7家、首批 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6家,均位居 ;有省級以上鄉村旅游重點村鎮139家、首批省級旅游休閑街區16家,我省發展全域旅游、鄉村旅游等經驗在全國推廣。

在品牌融合上,設計推出“水韻江蘇”新標識,以“水韻江蘇·有你會更美”為主題,組織拍攝制作系列旅游宣傳片和主題片,并通過央視等多種媒體媒介投放,集中傳播展示最有代表性的江蘇文旅資源,讓人們在充分領略自然之美中深度感悟文化之美。推動省、市、縣協同互動,建設“水韻江蘇+”品牌集群,構建“水韻江蘇”品牌推廣體系。同時,加大“水韻江蘇”全球推廣,建設對外交流精品項目庫,用好海牙、布達佩斯中國文化中心和12家境(涉)外旅游推廣中心,啟動建設“水韻江蘇”全球傳播中心,搭建多平臺、多渠道、多終端的文旅資源宣傳推廣網絡,吸引更多人到江蘇感受美的風光、美的人文、美的味道、美的生活,收獲美的發現。

西津渡兒童研學游.JPG鎮江西津渡兒童研學游

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.JPG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 

徐州土山二號墓.JPG

列入202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徐州土山二號墓

 

突出市場安全質量監管

打造安心放心舒心文旅圈

文旅場所人員密集、流動性大,面對規模龐大的文化和旅游市場,始終堅持一手抓發展、一手抓監管,堅決守牢安全底線,已在全省文旅系統形成共識。

2018年上半年,全省13個設區市全部完成“同城一支隊伍”改革,39支區級執法隊伍“人、財、物”劃轉到位,省級機構改革后出臺全國文旅系統 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意見,2020年8月,《江蘇省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管理辦法》用政府規章的形式,把近年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下來,這是我省文旅系統牽住改革“牛鼻子”,在全國先行先試的一個側影。隨后,推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,嚴格審查娛樂場所、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、旅行社、導游資質,嚴格審批營業性演出活動,綜合運用第三方“體檢式”暗訪評估、監管執法等一系列創新舉措,為營造安心放心舒心的文旅市場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
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,全省文旅系統以“疫”為令,迅速將工作重點向行業疫情“危險區”的文旅活動、文旅場館匯聚,及時研究部署旅游場所、文博場館、省內旅游業務安全有序調整和恢復開放,指導督促各地按照“限量、預約、錯峰”要求,扎實做好文旅場所、旅游景區開放管理,在節假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力量開展“下沉式”綜合督導,督促各地嚴格落實防控責任,抓實抓細各項防控措施,堅決防止疫情通過文旅途徑傳播。同時,按照“三個責任”“三管三必須”的要求,以火災隱患、旅游包車、高風險旅游項目、文旅場所客流超載等為重點,深入推進文旅行業安全生產“八大整治行動”,制定旅游包車安全管理辦法、重點隱患問題領辦督辦“八項機制”等制度機制,以省政府辦名義印發文旅活動重特大突發事件應急預案,全省文旅行業安全生產形勢穩定。

在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,創新運用數字化手段,推動文旅行業安全監管從“人海戰術”向“智慧監管”轉變。2020年7月,上線運行集智慧服務、智慧監管和智慧分析三大功能于一體的江蘇智慧文旅平臺,目前已 歸集全省文旅數據8362萬條,實現了對597家旅游景區、764個鄉村旅游點的實時客流量監測。最近還依托該平臺推進全省社保卡文旅“一卡通”,通過社保卡、身份證、入園碼、健康碼、行程碼等多碼合一認證,更好發揮文旅領域大數據“耳聰目明”作用,切實提高文旅行業服務和管理效能。

流年不負,歲月可期。前不久,《江蘇省“十四五”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》正式發布,圍繞全省美麗資源設計的文旅發展“大棋盤”由此起筆。“新的征程、新的趕考,需要我們付出新的奮斗、展現新的作為。”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、廳長楊志純表示,一方面,“戴著口罩抓發展”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工作的常態,另一方面,進入新階段,高質量的文化和旅游產品越來越成為人們高品質生活的必需品。放眼未來,要努力走出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,更加彰顯“兩廊兩帶兩區”文旅布局美麗圖景,培育打造 運河文化遺產旅游廊道、 濱海生態旅游廊道、揚子江 城市休閑旅游帶、陸橋東部 絲路旅游帶、沿太湖 生態文化旅游區、沿洪澤湖 生態文化旅游區;更加彰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賦能文化強省建設作用,推動藝術創作“高處再攀高”,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高效,擴大優質文旅產品供給,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新需求;更加彰顯文化遺產文明價值和時代價值,提升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水平,加強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,實施非遺傳承發展工程,推動中華 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;更加彰顯旅游為民和旅游帶動效應,培育打造 旅游景區、度假區,加快發展大眾旅游、全域旅游,推進“旅游+”向“+旅游”轉變,努力建設 重要旅游目的地;更加彰顯“水+文化”融合特質,深入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,迭代升級鄉村旅游、紅色旅游、文化遺產旅游等融合業態,進一步提升“水韻江蘇”文旅品牌國際國內影響力,使之成為江蘇的文化標識;更加彰顯安全有序文明的江蘇文旅市場形象,強化全過程質量和安全監管,提升文旅行業本質安全水平,推進文旅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將“大寫意”精雕成“工筆畫”,奮力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走在 ,助力譜寫“強富美高”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。

?


?


上一篇:祁巷村“江蘇省旅游協會研學旅行基地”揭牌—江蘇省旅游協會年會代表考察祁巷村和黃橋琴韻小鎮樂器博物館
下一篇:“大縱湖”杯 鹽都區首屆十佳美食大賽圓滿落幕
中文字幕一区韩国三级,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,中文字制服丝袜字幕在线,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
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99 | 亚洲一区网站观看 | 中文在线中文国产精品一 |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| 亚洲最大日韩精品一区365 |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91 |